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
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,人类的最基本需求就是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,精神需求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,但精神需求需要依附于物质需求。下面来看看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相关内容。
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1
如何理解每个人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?
说简单一点,就两个需求。一个实际的物质需求,一个丰富的精神需求。长久以来,我们一直把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混在一起。纠缠不清。形成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剪不断理还乱的感觉。有的人有了物质,就得到了精神财富。用物质的多少去衡量精神财富的多少。最终陷入贪婪的怪圈。看重物质,精神空虚。看轻物质,精神丰富。
现实中,我们每个人的实际物质需求有多大呢?俗话说:“家有黄金万两,不过一日三餐,家有良田千顷,不过夜眠七尺”。不论穷人。富人,官员,百姓。就算拥有再多的物质财富,我们的个人消耗也不过如此。其他的财富属于社会的再循环,再分配。当在一个集体中,如果物质过少,往往容易出现用争抢和暴力的方式去满足小部分人的生存。
当物质过多的时候,如果我们自己不控制自己的物欲。就会过度地依赖物质。从而激发出人的贪婪性,弱化了自己的精神追求,挥霍中迷失自己。所以个人的物质需求应以实际需求为佳。然后更多表现在对丰富的精神层面追求。
那么物质与精神是相互冲突的吗?也就是拥有高物质财富的同时就会降低精神财富。或拥有高精神财富的同时就会降低物质财富。形成一种此消彼长的态势。当然,如果把物质与精神放同一擂台斗争,二选一的情况下,确实如此。就如最好的矛与最好的盾相抗,哪一个更厉害。我想答案没有人知道。但我相信。二者斗争的结果相加一定小于二。
相对于集体,是属于俱伤的效果。当然,最好的方法是一个正能量的能人同时拥有最好的矛和最好的盾,让二者形成合势,成为最佳的组合。如我们要得到高物质与高精神财富。就要让二者处于合势。但现阶段,这种不容易做得到。就需要降低我们过度的物质需求,让物质达到一个合理,均衡的实际需求,让位一部分予以精神财富。
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2
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之间的关系如何?
是人类的两大基本需要。在这两大基本需求之间,中国哲学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。在这一点上,无论是儒家,还是道家,基调基本是一致的。道家否定物质需求,是因为物质欲望妨碍了人的自由的真正实现。老子说:“执者失之,为者败之。”
如果对一件事情过于执著,就会不自由。
而肉体欲望、功名利禄这些东西恰恰是让人容易追逐的东西。庄子说:“死生、存亡、穷达、贫富、贤与不肖、毁誉、饥渴、寒暑,是事之变,命之至也。”这些不可能改变的事情,你若想去控制和追求,势必会造成痛苦。儒家并没有否认肉体欲望,而是认为有一种更高级的.精神快乐更加真实。
达到这种快乐的人,就会将物质欲求降到最低。孔子说,吃着粗粮,饮着白水,弯着胳膊当枕头,这也充满乐趣。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贵,对于我好像浮云那样转瞬即逝而无足轻重,孔子最喜欢的学生是颜回,这是因为颜回真正做到了“安贫乐道”。颜回用非常简陋的竹器吃饭,用瓢饮水,住在陋巷,别人受不了这种困苦,颜回却不改变乐观态度。
对于孔子、颜回这样品德高尚的人来说,快乐已经不在于物质享受,而在于精神情操的追求。“孔颜乐处”是儒家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,也是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。在到处充斥着物质利益的当代社会里,“孔颜乐处”无疑是我们安身立命、心灵环保的精神家园。
孔颜所乐之处就是在艰难条件下,为了追求理想而达到的乐观主义境界。这种“乐”的境界是“志于道,据于德,依于仁”的体现。对于君子来说,最重要的德行就是仁,仁是一切德行的出发点,是实现远大志向的必备条件。正如孔子所说:“人而不仁,如礼何?人而不仁,如乐何?”
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3
物质需求是发展的动力,也是使人沉沦的根本,精神需求却使人升华
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一直是促进人类发展的动力,两者相辅相成。纵观人类历史,其实对于物质的需求一直存在,人们需要衣食住行,这些都是物质需求,这也是人类发展的根本。有一句古话叫做穷则思变,也只有对于物质的不断需求,人类才能进步,从而进一步脱离物质需求。
而这个过程中物质需求是趋利的,需要精神需求的指引,否则可能就会成为土豪了,有钱没品。人类发展至今,其实一直都是在追求着物质上的满足,也仅仅只有部分人开始逐渐脱离这个阶段。他们对物质需求逐渐降低,精神需求上也得到升华,并且努力发展技术,争取让更多的人脱离基础的物质需求,比如我国一些伟大的科学家就是如此,他们对于钱和物质看得很淡。
不过一味的物质需求,对于物质极大的需求,那么整个社会也会形成极大的动力,可是物质需求的也会使人沉沦。我国近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之后,其实已经进入了高度物质需求的世界,人们不少都开始一味的趋利,基本物质需求其实已经逐渐满足,可是不满依然在继续,永远向往着过上更好的生活,虽然发展重要,可是,是不是该缓缓了,让人们的精神需求升华一下。毕竟,当发展满足不了人们永无止境的物质需求时,那么矛盾也终将出现。